“如果我在第八次签证被拒后选择放弃,就不会有 Zoom。”
——袁征回忆自己年轻时的坚持。
1990 年代的山东小城,一个年轻人反复跑到美国领事馆,眼里写满了焦虑与倔强。八次拒签,八次失望,他依然没有放弃。没人能想到,这个普通男孩,后来会改变全球数亿人的沟通方式。

签证八次被拒的小城男孩
袁征出生在山东泰安,父母都是矿业工程师。他从小喜欢数学,但在当时的中国,计算机还没普及。他的梦想却是“让人们即使相隔千里,也能面对面交流”。
在 1990 年代,他决定去美国深造,却连续 八次被美国签证官拒绝。直到第九次,他才终于获批。多年后他笑着回忆说:“如果那时我放弃了,就不会有 Zoom。”
硅谷打工,发现大问题
到了美国,他先进入 WebEx 做工程师。2007 年,思科收购了 WebEx,袁征成了思科的工程副总裁。但他发现,会议软件体验很糟糕——打开慢,卡顿严重,还经常掉线。
他心里萌生了一个念头:“要做一款真正让用户喜欢的会议工具。”当时很多人觉得市场已经饱和,不可能再出现新产品。但袁征决定“赌一把”。

Zoom 的诞生:小而美的坚持
2011 年,他离开高薪职位,带着 40 多位工程师创业。最初没人愿意投资,连朋友都劝他“这市场没希望”。但他坚持改善体验——速度更快、视频更清晰、操作更简单。
2013 年,Zoom 上线。它的 slogan 很简单:“让沟通更快乐。”
疫情推到风口浪尖
2019 年底,Zoom 已有稳定用户。但真正的爆发来自 2020 年——新冠疫情让全球被迫转到线上办公与学习。Zoom 从小众工具,瞬间变成全球生活必需品。
2020 年 4 月,Zoom 日活用户突破 3 亿。
袁征个人财富飙升至百亿美元级别,成了“疫情红利”的最大赢家之一。
“移民心态”与中国情结
袁征始终强调,他做 Zoom 不是为了财富,而是为了“帮助人们更高效地沟通”。他至今保持简朴生活,常常在 Zoom 内部会议中“素面朝天”。
有趣的是,尽管身在美国,他依然保留浓厚的中国情结。他喜欢用中文和老同学联系,还捐款支持中国的教育事业。
袁征的故事告诉人们:真正的改变往往来自坚持,而不是运气。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www.ehouse411.com网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ehouse411.com立场。
-
*
0/500
-
留言之前,您同意加拿大时讯的
使用和隐私政策条款
-
2
加拿大夏令时本周日结束:以下是时钟 “拨回” 时你需要了解的信息
Daisy 2025-11-01 22:59
-
3
越来越多人选择小省留学:新不伦瑞克、曼省、萨省的“身份通道”到底怎样?
Daisy 2025-11-01 22:46
-
4
Daisy 2025-11-01 13:14
-
5
她赢了官司,却等了三年才拿到赔偿:一个租客与房东长期拉扯的真实故事
Daisy 2025-11-01 13:02
-
6
Daisy 2025-11-01 12:47
-
7
狭小公寓的时代正在结束:加拿大开始重建“真正适合居住”的公寓
Daisy 2025-11-01 12:26
-
8
温哥华亚罗公寓事件:房东威胁因 “公开发言”驱逐租客,最终房东道歉
Daisy 2025-11-01 12:07
-
9
Daisy 2025-11-01 11:55
-
10
Daisy 2025-11-01 10:31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