弟弟去世后,我们收到一笔捐款,却也经历了一场信任的灾难
2023年10月30日,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。
那天,我的弟弟艾丹因一次医疗事故永远离开了我们,年仅23岁。他生前在安大略省谢尔本社区非常活跃,是一个被许多人喜爱、记得的年轻人。
就在我们陷入深深悲痛中时,一位朋友在GoFundMe平台发起了一项众筹,为我们一家筹集葬礼费用。当我第一次得知这个消息时,说实话,我非常震惊。
“哇,我简直不敢相信,有人会为我们家做这样的事。”

这不是一句客套,而是真心话。更让我感动的是,短短几天内,我们收到了超过15,000加元的捐款。社区里数百人慷慨解囊,让我们得以为艾丹举办一场体面的葬礼,让每一位爱他的人都能送他最后一程。
这份善意,曾让我在深渊中看到光。
可谁能想到,这段温暖的回忆,最后却变成了一场信任的灾难。
捐款到账一半,剩下的钱却“不翼而飞”
葬礼那天,组织众筹的那位朋友将7,000加元转交给了我们。虽然没收到全部金额,但我们当时并没有多想——毕竟处理这些事情是需要时间的。
然而,接下来的几个月,我们始终没能拿到剩下的8,200加元。
我不断通过短信与她联系,但得到的回应越来越含糊。她一度承诺会打电话解释,但始终没有回电。直到有一天,她发来一条让我久久无法释怀的短信:
“对不起,我把剩下的钱拿去赌博了。”

七个月追款,压力远超悲伤本身
可以想象,这条消息带给我们的震撼不亚于再次经历一场失去。我试图理智处理,询问她是否能归还这笔钱。她道歉,并表示可以每月还我500元。
我愿意相信她一次,但现实又一次辜负了我。
与此同时,殡仪馆发来通知:如果不尽快还清账单,月底开始将收取高额利息。
于是我决定向GoFundMe平台寻求帮助。可让我震惊的是,尽管我提供了所有证据,包括短信记录、葬礼账单和受益人证明,平台回复却是:“我们无法透露信息,除非得到众筹发起人的授权。”
我当时的感觉,简直是——愤怒、无力、失望交织在一起。
一个已经承认挪用资金的人,竟然还握有主动权,而我们作为真正的受益人,却被挡在了平台规则之外。

平台“保障机制”的盲点,究竟保障了谁?
在我持续发声和媒体介入后,GoFundMe最终承认资金被错误地提取,并鼓励我申请“受益人保障计划”。
但让我无法接受的是:平台明知众筹发起人挪用了钱款,竟然仍然要求我“先自行沟通”,在对方不履行还款承诺的前提下,才可进入下一步索赔流程。
这到底是为谁在保障?
幸运的是,在社区压力之下,组织者的一位亲戚最终帮她偿还了那笔钱。这场风波,终于在我弟弟去世将近七个月后告一段落。
但这件事,远没有结束。
众筹本应是爱的传递,而非信任的考验
我一直认为,众筹平台的初衷是让人在最艰难的时候,能够感受到温暖和支持。
可如今,它成了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,而平台的应对机制,显然并不能有效保护真正的受益人。
作为受害者,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主动出击、反复证明清白、承担追款压力。这显然不是一场个人纠纷,而是平台机制的缺失。
法律专家也指出,想让众筹平台对这类“善款被挪用”事件承担责任很难,因为必须证明它“知情”。但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人而言,又该如何承担这层层法律证明与维权成本?
我希望,未来的GoFundMe,乃至所有众筹平台,都能从这类事件中汲取教训:
能否设置更严格的资金提取机制?
能否要求明确的受益人绑定?
能否引入第三方担保或直接托管?
最重要的,能否别再让善意变成悲剧的延伸?
弟弟已经离开,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温柔还在。

我相信,那1.5万多元的捐款背后,是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关怀,是这个社区最真诚的善意。
而我说出这段经历,不是为了翻旧账,而是希望有更多人看清这背后可能隐藏的风险,也希望平台能真正承担起他们应有的责任。
因为,爱与信任,不该被伤害。
转载地址:https://www.cbc.ca/news/canada/toronto/gofundme-changes-donations-taken-1.7553353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www.ehouse411.com网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ehouse411.com立场。
-
*
0/500
-
留言之前,您同意加拿大时讯的
使用和隐私政策条款
-
2
Daisy 2025-11-04 20:06
-
3
Daisy 2025-11-04 18:23
-
4
Daisy 2025-11-04 18:17
-
5
Daisy 2025-11-04 11:59
-
6
加拿大最新联邦预算:500亿加元投入社区建设,国防与科研资金同步加码
Daisy 2025-11-04 11:34
-
7
Daisy 2025-11-04 11:33
-
8
Daisy 2025-11-04 11:18
-
9
Daisy 2025-11-04 11:13
-
10
Daisy 2025-11-04 11:03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