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一场模糊的视频通话中,一位贩毒者展示了整齐包装、即将发往加拿大的“货物”。虽然画质模糊,但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内容却异常清晰:可卡因、冰毒、摇头丸,甚至是一种叫“硝唑”(nitazene)的新型毒品。
“它会杀人,对吧?”
“这就是游戏规则。”
——这是加拿大广播公司(CBC)记者与这名叫金(Kim)的毒贩之间的真实对话。
硝唑,学名尼曲唑(Nitazenes),一种未经批准、从未合法进入医疗用途的合成阿片类药物。**它的效力是芬太尼的43倍。**是的,就是那个已经导致北美数以万计人命的“幽灵杀手”——芬太尼。
而现在,有一种更强、更隐秘、更致命的毒品,正在以“社交平台广告”的方式,大量流入加拿大。
网络广告成毒品黑市新通道
CBC调查发现,仅通过LinkedIn、Reddit、X(原推特)等主流社交媒体,就能联系上14名自称“卖家”的毒贩。这些人热情地展示着实验室视频、发货流程,甚至教你如何走私:把毒品藏在PS5、放气的篮球、中药包、茶壶里,贴上虚假的商品标签,再邮寄到加拿大。
他们还会主动寄样品、送“试吃”,并承认这是非法的,“但只要运气好,还是能进来的。”
他们的客户是谁?
我们的邻居,我们的孩子,甚至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。
被假药混入,孩子误服致死
蒙特利尔的克里斯蒂安·博伊文永远失去了他的儿子马西斯。
年仅15岁的马西斯,只是吞了一颗以为是“止痛药”的药片,结果死于尼曲唑过量。
“他们没有良知,只想赚钱……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生命。”
父亲这样评价毒贩。
据CBC统计,从2021年起,加拿大已有近400人因尼曲唑死亡。而这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——因为许多毒理实验室尚未普及对尼曲唑的检测,许多死因被误判为“未知”。
为什么这种毒品如此致命?
毒理学家亚历克斯·克罗图尔斯基指出:“北美是尼曲唑的最大消费市场,而我们面临的风险也是全球最高。”
尼曲唑为何如此危险?
毒性极强:一粒就可能致命,比芬太尼还致命数十倍。
容易掺杂:它经常被混入假冒的处方药(如羟考酮),服用者根本不知道吃下的是什么。
“合法外衣”掩护:在印度、中国等地,有公司用虚假身份和地址销售,并以“研究化学品”“实验材料”名义邮寄。
有卖家甚至坦言:“我们必须用假地址,否则会被中国政府查到。”
政府开始出手,但争议依旧
为了应对这些“隐形杀手”的入侵,加拿大政府提出《强边界法案》(C-2法案),扩大海关对邮件的检查权力。
然而,这项法案也引起了不少争议。300多个民间组织联名反对,称其侵犯隐私、可能带来过度监控。
那么问题来了——我们该如何在公共安全与个人自由之间取得平衡?
这不是一场单纯的“毒品战争”。
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信息战、技术战,也是我们每个家庭都可能卷入的安全危机。
毒品不再只是“街头买卖”,而是伪装成药丸、电商包裹和社交账号,悄悄渗入我们的生活。
或许你无法阻止毒贩开广告,但你能警惕朋友圈的“止痛药”,多留心身边的异常行为。
转载地址:https://www.cbc.ca/news/canada/nitazene-online-ads-1.7564656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www.ehouse411.com网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ehouse411.com立场。
留言之前,您同意加拿大时讯的
使用和隐私政策条款
Daisy 2025-07-13 11:58:31
Daisy 2025-07-13 11:55:03
Daisy 2025-07-13 10:49:53
Daisy 2025-07-13 10:18:21
戴尔加拿大数据泄露集体诉讼:符合条件者可申请最高3000加元赔偿
Daisy 2025-07-13 10:14:29
Daisy 2025-07-13 10:09:40
Daisy 2025-07-13 10:02:10
Daisy 2025-07-13 09:54:36
Daisy 2025-07-13 09:53:08
Daisy 2025-07-12 12:12:27
Daisy 2025-07-12 11:04:01
她的丈夫多年来虐待她的女儿,她无法打破这个循环但她的女儿做到了
Daisy 2025-07-12 11:25:05
【人物故事】加拿大的女英雄 Laura Secord,她的故事远比巧克力更精彩
Daisy 2025-07-12 11:16:20
Daisy 2025-07-12 10:51:59
Daisy 2025-07-12 10:46:41
Daisy 2025-07-12 10:35:46
Daisy 2025-07-11 12:26:30
Daisy 2025-07-11 12:21:45
Daisy 2025-07-11 11:59: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