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44岁的Melissa Plett接到“银行打来的电话”时,她并没有多想。
来电显示清清楚楚地写着“加拿大皇家银行(RBC)”,对方语气专业,流程熟练,甚至用了她在实际银行交互中熟悉的术语。这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真实、可信——直到她发现自己的账户被清空。

一场精心编排的骗局
那天,Melissa接到了一个警报电话。电话里的人告诉她:在温哥华,有人试图从她的账户中提取2,000元。为了“保护账户安全”,对方引导她登录银行App进行验证。
结果,在短短一次通话过程中,她的两个账户——一个个人账户,一个用于营销业务的账户——被转走了14,510元。
她这才意识到,自己遭遇了骗局。
真正的RBC银行随后联系了她,通知账户存在欺诈行为。可当Melissa向银行申请退款时,RBC却表示:因为账户在诈骗发生时“处于活跃状态”,因此她需要自行承担责任。
“我真的要哭了。”Melissa说,“那不是一笔小钱。所有的积蓄,一下子全没了。”

银行调查员骗局:越来越真实,也越来越可怕
这种“假银行”电话骗局其实并不新鲜,但如今越来越高明、越来越精细,甚至连来电显示都能伪造,让人防不胜防。
骗子会准确说出受害者的姓名、所在银行,甚至账户类型,用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让人“主动配合”提供信息或操作账户。一位加拿大反欺诈中心官员表示:“人们之所以会上当,是因为骗子手里有他们的个人信息,这让骗局看起来更真实。”
2025年上半年,加拿大已有677人因为这种骗局被骗,总金额高达1,170万加元,是去年同期的两倍。
“受害两次”:银行拒赔让人雪上加霜
Melissa的故事并非个案。警方确认,仅RBC就有至少220名客户受害,损失超过150万元。
可许多受害者发现:银行不一定会帮他们追回损失。即使能证明是骗局,有些银行仍会以“客户存在重大过失”为由拒绝赔偿。
消费者权益倡导者Sylvie De Bellefeuille表示:
“人们第一次是被骗子伤害,第二次是被银行推责。这是不公正的。”
她所在的组织“Option Consommateurs”目前正在帮助14位受害者向银行维权,其中12人是RBC客户,许多是魁北克的老年人,部分甚至损失了他们的退休金。
法律空白:银行是否必须赔偿?
不同于信用卡诈骗(联邦规定最高责任为50元),银行账户诈骗目前并无强制赔偿法律。银行可以声称客户“主动操作”或“疏忽大意”,从而免责。
尽管联邦政府正在研究改革方案,包括强制银行收集诈骗数据、设立赔偿机制,但尚未有明确实施时间。
换句话说就是:在加拿大,你被骗了,银行不一定管。
如何自保?专家建议牢记这几点:
1.**永远不要相信来电显示。**骗子可以伪造号码。
2.接到“银行”电话,立即挂断。然后通过银行官网或银行卡背面的号码自行拨打回去。
3.不要在电话指引下登录App或进行交易。
4.定期检查账户变动,开启交易提醒通知。
5.如果受骗,立刻报警+通知银行,并保存所有通话与短信记录。
Melissa说:“我知道我当时搞砸了,但我真的没有意识到那是骗局。”
这句话令人心疼,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警醒。
在这个信息泛滥、诈骗层出不穷的时代,信任成了最容易被操控的东西。保护自己的财产,永远不要轻信任何一个“主动联系你”的人。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