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发现,最近身边的人都在“等”:等房价进一步下跌、等利率再降一点、等股市回调、等经济看得更清楚一点。
于是,越来越多人选择把钱先放在银行里——不投资、不消费、只保留现金。
这种做法看起来稳妥、理性、谨慎。但它真的是“安全策略”吗?还是一种被时代氛围放大的 财务焦虑?
一、囤现金的人,并不是真的在“理财”
在多伦多、温哥华、卡尔加里,越来越多家庭把钱停在储蓄账户、日息账户或高利率储蓄(HISA)里。他们不是没钱,也不是不会理财,而是:
房贷还款、生活成本上升,让他们害怕未来不确定;
市场信息太多,越看越混乱;
害怕做错决策,干脆“先不动”。
这其实是 一种防御性财务行为。它的本质不是规划,而是 自我安抚。“现金带来的不是收益,是心理安全。”

二、囤现金,看似稳,为什么暗藏风险?
1. 现金会被通胀一点点“吃掉”
加拿大近两年通胀率高过银行储蓄利率。也就是说:你的钱不动,看似没变,但购买力在变少。十年前 100 块能买的东西,现在可能要 130 块。这就是 隐形损失。
2. 现金不会增长,机会成本很大
如果把 2 万放在账户里一年不动,它就是 2 万。如果同期放入一只保守型 ETF 年化 4%——它就能变成 20,800。保本资产也会“跑赢睡着的现金”。
3. 越囤现金,越不敢投资
这是一种心理循环:害怕亏 → 不投资 → 错过上涨 → 更害怕 → 更不敢投资。最终,不是市场淘汰了你,而是你自己把自己“锁”在门外。
三、但先等等——囤现金也不是完全没道理
在经济不确定、房贷压力上升、工作竞争激烈的阶段,现金 确实是安全缓冲,它能:
应对突发支出(医疗、车修、房屋维护等)
防止信用卡负债扩大
让家庭在失业时保持几个月生活能力
所以,囤现金不是错,错的是只囤现金。
四、真正成熟的做法:不是“要不要投”,而是“投多少,留多少”
你需要的不是极端选择,而是 分层储备:
第一层:应急金(必须留)
一般为 3-6 个月生活开支,这部分钱必须是现金,高流动性,不投资,不动它。
第二层:短期目标金(可缓慢增值)
用于未来 1-3 年内的消费或支出
放在:
高息储蓄账户(HISA)
短期国债
保守型固定收益基金
风险低,但比现金更有增长性。
第三层:长期增长资金(应该投资)
用于 退休、子女教育、长期财富积累这部分才进入:
ETF
指数基金
RRSP / TFSA 长期复利规划
真正的财富来自 第 3 层,但安全感来自 第 1 层,而节奏感来自 第 2 层。
五、囤现金反映的不是经济,而是心情
我们害怕不确定、害怕选择错误、害怕承担波动。囤现金的感觉像是“先把安全握在手里”。但要记住:现金给你的,是稳定;投资给你的,才是未来。
财富的成长不是靠勇敢,而是靠 结构与规划。既不盲目冒险,也不盲目保守。稳,是一种节奏,不是一种停滞。
延申阅读:
房贷保险,到底保了谁?当银行自动帮你 “买保险”时,你该知道的真相
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www.ehouse411.com网站不负任何法律责任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ehouse411.com立场。
-
*
0/500
-
留言之前,您同意加拿大时讯的
使用和隐私政策条款
-
2
她赢了官司,却等了三年才拿到赔偿:一个租客与房东长期拉扯的真实故事
Daisy 2025-11-01 13:02
-
3
Daisy 2025-11-01 12:47
-
4
狭小公寓的时代正在结束:加拿大开始重建“真正适合居住”的公寓
Daisy 2025-11-01 12:26
-
5
温哥华亚罗公寓事件:房东威胁因 “公开发言”驱逐租客,最终房东道歉
Daisy 2025-11-01 12:07
-
6
Daisy 2025-11-01 11:55
-
7
Daisy 2025-11-01 10:31
-
8
Daisy 2025-11-01 10:17
-
9
Unionville:冬日灯火点亮小镇,一场属于假日的浪漫慢行
Daisy 2025-11-01 10:01
-
10
Daisy 2025-11-01 09:49

